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之作。


有这么一则说法,由于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间一直在传说他没死只是逃到海外去了。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一大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由于没有被证实过,我们也不清楚。抛开建文帝,我们来讲讲今天的主角郑和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1张


1. 贵族少年沦为小太监


郑和原名叫马三保,据考证,他是一位回族的贵族子弟。他的祖上,有一位是元初名臣、首任云南省长赛典赤赡思丁。而且,他还是个好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死后被元朝皇帝追赠为“咸阳王”。


十岁那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肆掳掠,马三保同学因为年纪小,脑袋倒是保住了,可命根子却没能保住。一夜之间,从贵族少年成了小太监,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连名字都给改了,叫“马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2张

朱棣


因为太祖朱元璋害怕宦官干政,不许太监识字,因此,明朝绝大多数太监都是文盲。不过马和从小受过贵族教育,文化水平高,自身素质高,也为后来的逆势改命打好基础。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马三保作为贴身太监,紧随朱棣左右。读书多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马三保同学总能想出些好点子,替朱棣排忧解难。


在郑村坝之战中,燕军正在危难之际,又是马三保同学献出妙计,逆转了战局。据说他还亲自上阵,率领几百名骑兵直捣对方大营,帮助燕军反败为胜。朱棣大喜过望,就以“郑村坝”为名,赐姓郑。就这样,马三保同学从马和,又被改名郑和了。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当朱棣有了派人下西洋的念头后,他就开始选人。相比官宦,皇帝更信任自己的贴身随从宦官。


要选宦官当此重任,朱棣基本也不用怎么选,算来算去,只有郑和有文化、有知识、有水平,还有谋略。恰好,郑和自己也愿意去。他信仰伊斯兰教,想借此机会去麦加朝圣。


从规模上看,郑和船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船队。其实不止是中国,在东亚、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它的规模都是数一数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3张

郑和宝船模型,香港科学馆

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一百五十多米,宽六十多米。宝船还只是船队的核心,另有各种辅助舰只,包括运粮食的粮船、住人的坐船、护卫的战船,就连骑兵的战马也配备了马船。船上小伙伴,整整两万七千多人!


豪华宝船一字排开,郑和率领着几万人,浩浩荡荡,带着大明王朝的梦想,扬帆远航。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4张


永乐三年也就是1405年,郑和船队第一次拔锚起航。从今天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航海之旅,先后到了今天的菲律宾、越南和泰国。


接下来,郑和船队离开了中南半岛,到达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离开爪哇后,郑和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一路向西,一直到达了古里,就在今天印度的西南部一带。在这里,郑和代表明成祖敕封古里国王为王,圆满完成了外交任务。


永乐五年,郑和船队历经两年的航海,回到了南京,这一次航海,不仅开阔了眼界,还还带回了各国使臣,可谓是大获成功。


3.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航海,成就满满,最大的收获,就是宣扬了大明王朝的名望。这让朱棣小小的虚荣心获得了大大的满足,于是他大笔一挥:再来一轮! 
第二年,郑和再次率领船队扬帆远航,这次的任务很简单,只是护送各国使臣返航。但船队到达苏门答腊岛,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一带时,当地国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住郑和,说暹罗,也就是泰国欺负苏门答腊,请天朝上国主持正义。


郑和不辱使命,成功制服了暹罗国王。当这个地区小霸王对天朝俯首称臣,其他东南亚的国家苏门答腊、占城、满剌加,还有一大帮小国都主动找到了郑和,说要去南京进贡和朝拜。


所以,郑和第二次归来,又带了许多外国使臣。朱棣对此又是非常满意,让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5张

明代沈度作《瑞应麒麟图》

到了永乐十年,也就是1412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先到苏门答腊,然后扬帆西行,途径印度和阿拉伯半岛,一直抵达了非洲国家麻林迪,位于今天的肯尼亚。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官方船队第一次到达非洲。


在神奇的非洲大陆,郑和见到了许许多多从没见过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了“神兽”麒麟。也就是当地的长颈鹿。返程时,郑和就专门带了一只长颈鹿回南京。


朱棣欣喜若狂,让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去找凤凰。凤凰没有找到,但郑和依旧带回了一大批珍奇异兽,比如非洲狮和角马。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6张


第二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既是护送几位国王回国,也有意探索更远的航路。这一次,郑和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接近了埃及,接下来又沿非洲大陆南下,到达了今天东非港口、肯尼亚的蒙巴萨。这地方比前面提到的麻林迪还远一点点,照例也带回了大量非洲的土特产,以及珍奇异兽。
经过六下西洋,郑和成功地将明朝的影响力播撒到东南亚乃至印度沿岸,但不久之后,朱棣就病逝了。郑和呢,也转业了,调到南京去当了几年守备太监。


等到了宣德五年,也就是1430年,郑和被明宣宗百思特网召回,让他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把明朝皇位传承的消息告诉各国。


这次航海耗尽了郑和最后的气力。在返程路上,郑和去世,火化后的遗骨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弘觉寺。一代航海家,就在这里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4.航海时代的终结


郑和无疑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在七次下西洋的百思特网过程中,郑和有效地传遍了大明王朝的影响力,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重要港口城市“三宝垄”,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郑和虽然百思特网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很少使用武力,而仅有的几次作战也只是反击。他告诉世界,中国人是来寻求和平共同发展的,而不是来开拓武力的。郑和恩威并施的外交手段,同后来烧杀掳掠的西方殖民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梁启超先生曾感慨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叹息中国错过了发现世界、开拓殖民地的大航海时代。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7张

由Vmenkov, based on the blank map File:Asie.svg 由Vmenkov, based on the blank map File:Asie.svg

其实,梁启超先生这话不完全对。为什么呢?因为明代的航海活动,并非因郑和去世而彻底终结。在郑和去世后的第三年,郑和的副手王景弘就再次出使西洋,算得上是第八次下西洋。因此,说郑和之后就没有人再航海了,这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明朝国家层面的航海精神确实是消失了。

郑和以后,明朝官方舰队再也没有出现在印度洋,而前面说的王景弘也只是在东南亚转了一圈,便草草地打道回府。至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更是没了中国人的身影。

更不可思议的是,成化年间,有人向明宪宗提议再组织舰队下西洋,结果大臣们拼命劝阻,据说还把郑和留下的航海图给烧了,彻底断了明朝船队再下西洋的可能。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8张



为什么大臣强烈反对下西洋呢?其实,早在郑和出发的永乐年间,就有人极力反对郑和下西洋,原因很简单:太费钱。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说郑和船队规模庞大,而哥伦布船队就三条小船,所以哥伦布跟郑和没法比。这句话毫无疑问是错的,因为双方根本就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较。

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发现新大陆,是寻找财富,说白了就是一个探险队。所以他们的船只就不用太大,人也不用太多,越省钱越好。
但郑和下西洋就不一样了,他不是去做生意的,也不是去探险的,更不是去掳掠财富的,相反,他更像一个到处撒钱的人。结果呢,欧洲殖民者空着船到达美洲,满载黄金白银而归;郑和却是满载金银瓷器、绫罗绸缎出航,带着长颈鹿回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9张



通过巨额的开销,郑和笼络了一大批国家,成就了明朝的东亚霸主地位,也成全了朱棣的虚荣心,但国家财政可就吃不消了。
所以,郑和七下西洋,既让中国人开拓了视野,也让国家和百姓承受了很大的负担,自然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下西洋之所以不能坚持下去,因为归根结底,它只是一场耗资巨大、还没有回报的政治工程,既不可能转变成欧洲大航海的发展模式,也必然会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而走向终结。
但不管如何,郑和下西洋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华丽绚烂的一章,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