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_论诗赵翼

论诗_论诗赵翼 第1张

相信大家都读过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对于赵翼的观点我大多是赞同的,时代在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规律。当然就诗这一点来讲我仍感觉今人大部分诗作远不及唐宋时期。我不是诗人,自己也不会写诗,但并没有看轻当今诗人的意思。就文学方面来讲,今人似乎更擅长于小说、散文、杂文之类,而诗歌并没能让人感觉到“引领风骚”。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今人的诗词天赋不及古人,我想主要是古人重文轻理,而且崇尚诗词对联,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经过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诗词对联功底的确比我们深厚。而今人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注意力分散,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不同,我们更崇尚于金钱,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遣词造句上,很多诗歌都是即兴之作,应景之作,一挥而就,无暇修改,也不愿去炼句炼词。

好的诗人好的诗歌往往诞生于变革时代,因为诗歌创作需要激情,当国家处于变革危亡时期,诗人的创作激情显得高昂,就会涌现一批杰出的诗人,经典的诗作。比如抗战时期就造就了毛泽东、郭沫若、艾青、田汉、臧克家等一批诗人。而和平时期,人们的生活安逸,创作激情低落,即使有也大多是一些无病呻吟之作,不能引发大众的欣赏欲望。

诗歌开始走向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不好销售的除了一些社科类书籍恐怕就是诗集了。但是诗歌衰落的原因并不都是因为没有经典的诗作,而是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诗歌的想象和含蓄读起来需要仔细揣摩,用心体会,而现代人大多心情浮躁,阅读文章大多是走马观花,自然读不出真味,不知其味,自然也就不愿去读了。

读诗的人不多,但写诗的人却不少。纵观论坛、博客、贴吧、QQ等空间,“诗人”比比皆是。不可否认,其中不乏佳作,但只要细心阅读,大多是一些把一句话转换成几行写的诗作。(我也常常这么干。主要原因是写不出东西,假借诗的形式可以显得内容多一些)如:“我早上快速地起床,洗刷完毕,骑上车子赶去上班。”此句可转换成:

我早上

快速地

起床

洗刷完毕

骑上车子

赶去上班

事物都有两面性,“诗人”的普及让诗歌这种原本只属于文人雅士的东西也能惠及于众,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众多诗作的低俗化,却让诗歌这种原本高雅的艺术多多少少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写到这里我突发奇想,斗胆改一下赵翼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读来仍新鲜。

江山虽有诗人出,

能超李杜有几人?

(图文/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