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成立以来,34年出版图书12000余种,期刊8种5000余期,集中在人文社科和教育文化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告诉记者,出版社以教育出版为主体,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服务为两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出版之路。

关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的信息 第1张

陕师大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力 摄

坚持出版汉唐文化特色图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成立以来,始终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的宗旨,以“建百年名社,立文化大业”为目标,34年来经历了创业初期、品牌建设期、谋远图强期和融合发展期四个阶段。

“在创业初期,我们就初显汉唐文化出版特色。”刘东风告诉记者,在2005年至2009年的谋远图强期,陕西师范大学以出版社、杂志社为依托,组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杜拉拉升职记》等10余种职场小说,并策划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家作品系列,包括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寅恪等50多位学术大家的200余部著作,产生热烈反响。这一时期开始打造书、刊、盘、网多媒互动,研发、产品、服务一体的经营新模式。

《稻作旱种技术》是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随后陆续出版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等一批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图书。也出版了《陕西五千年》《长安文化》《古都西安》等初显汉唐文化特色的代表图书,这也成为出版社34多年来一直坚守的领域。

“2010年至今是融合发展期。”刘东风告诉记者,2010年开始,出版社、杂志社、电子音像社完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文化出版与教育服务为两翼的定位,实施大项目带动的精品战略。

近几年来,在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年出书1000余种,出刊近300期,年产值6亿多元。这期间,20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近20个项目争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54个项目获得陕西出版资金资助。一批好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7种期刊入选国家中文核心期刊,8种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认定为学术期刊。

“我们还积极推进数字出版,例如大型数字化古籍文献《汉籍数字图书馆》历时10年隆重上市,从1.0版到2.0版,再到微信版的不断迭代。”刘东风告诉记者,“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延安知青口述实录数据库”两个项目也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下于年底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助力“文学陕军”不遗余力

“我们多年来致力于陕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并积极为陕西文学繁荣和作家创作服务。”刘东风说,20年前出版的《陕西通史》已经成为标志性著作,修订版在进行中。同时还推出了《西安城市史》《西安碑林全集》《秦直道》等项目。

助力“文学陕军”不遗余力。出版了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肖云儒、陈彦、红柯、吴克敬、方英文、杨争光、穆涛、朱鸿等陕籍作家的作品。其中,钟平长篇小说《塬上》改编的电影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近年来还帮扶“陕西百优中青年作家”,出版了吴文莉、冯北仲、慕千雪、余静、徐伊利、范超、李育善、王萧然、杨贤博、邢小俊等年轻作家的图书并举办读书活动。

记者获悉,为扩大“文学陕军”国际影响,出版总社还专门成立了文化•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基地。《狼嗥——红柯中短篇小说集》已在英国出版,《贾平凹诗集》《贾平凹小说选》《穆涛散文选》等年内将在英国出版。陈彦、吴克敬、方英文等作者的作品也在紧锣密鼓的翻译中。

展望新征途,而今迈步再启程。“出版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会做好长远谋划与布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双效统一。”刘东风说,陕师大出版总社会切实按照“基础教育出版优化战略,高等教育出版强化战略,人文学术出版精品战略,融合发展与数字出版创新战略,文化教育产业开发战略,人才队伍强社战略”的工作重点,以精品立社,创新经营,加快转型,持续发展。

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陈黎 实习生张泽虓

编辑: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