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张


教师节快乐

HAPPY TEACHER'S DAY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古时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教师节”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揭晓

古代教师在哪些方面和今天不同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唐 韩愈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张


古代“教师节”日期


在古时,我国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时,“学校”的实体已经产生了,并且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若是处在郡国,则称为“学”;若是处在一个县或者一个侯国里,则称为“校”。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3张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东汉文物

古代“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4张


南宋《宣圣及七十二圣贤像》之首部

唐宋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最高可获得赏银500两。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5张


清代《孔子行教像》

到了清代,在孔子诞辰日这天,不但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朝廷还会给各个书院、学府教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民间在当天“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6张


孔子讲学图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7张


释奠礼

释奠礼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两次。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

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

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隆重。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8张



《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

第一枚“杏坛讲学”,第二枚“周游列国”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9张


教师的称呼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百思特网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0张


北宋《圣行颜随像》,石刻在山东曲阜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1张


明代 吴彬《孔子杏坛讲学图轴》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2张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3张


山东东平汉墓壁画《孔子见老子》

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4张


教授,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5张


《孔子见荣启图》宋 佚名

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6张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7张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8张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


东汉——教师年龄有“硬性规定”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19张


唐代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0张



南宋 马远《孔子像》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1张


古代“网红”教师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2张


清 焦秉贞《孔子圣迹图》

除了孔子,历朝历代还有不少名师受到追捧和欢迎。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3张


胡瑗是北宋的“网红”老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投其门下。他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文理分科”;他还喜欢寓教于乐,讲解《礼记》时,就把礼器绘成图,制成教学卡片。他离开太学时,学百思特网生依依不舍,前来送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4张


韩愈也是寓教于乐的倡导百思特网者。他的课堂氛围很活泼,“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写文章需“自成一家新语”,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拜师学习。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5张


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发行于1947年

9月10日,教师节!

对所有老师真诚地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6张


千年大礼包中奖名单


杏坛讲学(杏坛讲学的故事图片) 第2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