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 第1张


原文

苏秦①之②楚,三日乃③得见乎王。谈卒④,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⑤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⑥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百思特网“楚国之食贵于⑦玉,薪贵于桂,谒者⑧难得见如鬼,王难得百思特网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⑨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⑩矣。”


注释

  1. 苏秦:战国时的外交家,主张合纵抗秦。

  2. 之:到......去。

  3. 乃:才。

  4. 卒:完毕。

  5. 乃:刚刚。

  6. 曾(zng):竟然。

  7. 于:比。

  8. 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员。

  9. 因:依靠,凭借。

  10. 闻命:指接受命令或教导。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过了三天才见到楚王。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要离开楚国。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好像听到了古代先贤的教诲。现在先生刚刚不远千里地来见我,竟然不愿意留下来,我想知道您离开的原因。”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见负责通报的人难得如同见鬼,见大王难得如同见天帝。现在要我吃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鬼一样的通报人员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到馆舍休息,我接受您的教导了。”

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 第2张


文言知识

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 第3张


说“乎”:“乎”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语气助词,如《论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赤壁之战》:“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吧”。如《师说》:“其皆出于此乎?”

  •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如《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上文中的“三日乃得见乎王”,即“三日乃得见于王”。又如,《醉翁亭记》:“醉翁之百思特网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物介绍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 第4张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联盟解散后,自燕至齐,被齐国众大夫因争宠而刺杀。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启发与借鉴

苏秦之楚翻译(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秦之楚) 第5张


苏秦作为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没有因为无法得见楚王而心灰意冷,也没有因见到楚王而得意忘形。苏秦已经揣摩到楚王的心理,以退为进,马上辞行,从而让楚王十分迫切地想听到他的说辞,并把他奉为上宾。由此可见苏秦游说能力之强,心理素质之高,最终能佩六国相印也绝非偶然。

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时,还是有很多技巧的,要事先了解对方的特点,因人施言,从对方的言辞中捕捉到有利信息,对话题进行引导,从而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