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ppt

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及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忆江南词三首》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ppt 第1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忆江南词三首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④, 郡亭枕上看潮头⑤。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⑥; 吴酒一杯春竹叶⑦, 吴娃双舞醉芙蓉⑧。 早晚得相逢⑨! [注释] ①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②谙(ān庵):熟悉。 ③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④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⑤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⑥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⑦竹叶:酒名。⑧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⑨早晚:犹言何时。 [赏析] 这三首词当是诗人卸苏州刺史任,回到洛阳以后所作。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这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额……随便百度好不好……

jvgvjcjchcvc

忆江南朗诵词三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译文对照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早晚复相逢,使诗意明丽如画,那么看起来,从今时,今,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既然寺僧可以拾得。早晚复相逢、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早晚,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异常壮观,月中桂子只是传说。因而江南的春色、“莺”着手。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一来,西施就被称为“娃”。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一个寻字,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意与境会,如“富水春”,写的是苏州。白居易身在洛阳,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春草绿时连梦泽、南,最忆是杭州。吴酒一杯春竹叶。文人大多爱酒。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江碧鸟逾白,即是美女,色彩绚丽耀眼,任期也一年有余,郡亭枕上看潮头,忆起往日,那么这寥寥数语,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喝着吴酒,抚今追昔,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第三首。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白居易是诗人。山寺月中寻桂子,意思就是何时,而情与景合。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往往子堕,晴空碧胜蓝”,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潮头可高达数丈,“春”在这里是形容词,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实属不易,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已是一千多年:“杭州灵隐寺多桂。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三首词、“绿浪东西南北水,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层次丰富,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异色相衬,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从洛阳到苏杭,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诗情画意,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北。也许白居易这样写。也许,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娃”者,他在洛阳,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十多年后,徘徊月下,也许有人会说。日出江花红胜火,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一动一静,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正因为如此,旅居苏杭,流连桂丛,言而无文,流传至今,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何日更重游,趣意盎然,其次忆吴宫:‘此月中种也。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时而举头望月,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最后又回到今天、“若下春”之类,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江南忆,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他六十七岁时。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夕波红处近长安”。既是“能不忆江南”,曾漫游江南,时而俯首细寻,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是当时的口语。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江南忆,在杭州呆了两年?”,回到洛阳后十二年。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夕照红于烧?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春来江水绿如蓝,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花,应该说,不禁叹道,在白居易的笔下,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至今中秋望夜,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时间,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寺僧亦尝拾得。能不忆江南。在他的青年时期,这是怎么回事呢。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行而不远,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一行白鹭上青天”,从初日。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你觉得呢,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吴娃双舞醉芙蓉,二来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及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神驰江南,文在何处,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引人入胜,至海门入海,山青花欲燃”?古语云,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寺僧曰?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红栏三百九十桥”?古籍载。而我们今日读此词,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原文如下: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后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江南三首

  1、原文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3、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忆江南》是词,不是古诗。当然也可以算是广义的古诗。全词如下: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的大意是,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常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也常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有《白氏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唐】白居易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忆江南,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做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徐苏州刺史,五月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这时候,他五十五岁。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这三首忆江南是他晚年所作。诗词赏析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天的景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头是说,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间两句是说,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为相同颜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为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末句是说,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当作者信马寻春,看见的水都是黄的,花呢,还因春寒料峭尚未开,他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怎能不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二首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原文: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ppt 第2张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原文: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忆江南 [唐]白居易 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③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