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1张

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 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第30~33 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2张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如,被捕前,作者刻画了父亲的语言——“不是常 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如,被捕时,父亲临危不惧的举动——“ 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被捕后的庭审,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的神态——“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通过描述父亲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3张

本文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一向耐心回答“ 我"问题的父亲,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而父亲却坚定地拒绝,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粗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法官怒气冲冲,父亲却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器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4张

本文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2自然段中写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6自然段中写了“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又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5张

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叶挺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身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 第6张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