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瞬间】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学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让文艺创作出现崭新局面,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包括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电影《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话剧《茶馆》、《蔡文姬》等;还有昆曲《十五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其中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导演的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至今常演不衰,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ppt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1张

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梅兰芳任院长,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

百花齐放春满园

今年94岁的老艺术家蓝天野,作为北京人艺的元老、首版《茶馆》的主演,是话剧《茶馆》创作过程当之无愧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坐在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序厅里,蓝老将《茶馆》诞生的历史娓娓道来。

“《茶馆》这个剧本的诞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蓝老说,“老舍最初写的剧本初稿叫做《秦氏三兄弟》。曹禺院长、焦菊隐导演看过剧本后,焦菊隐先生对曹禺院长说:‘我有一个意见,就是这个剧本里有一场戏发生在茶馆里面,特别有意思。如果把这场戏拿出来单独写一个茶馆历朝历代的变迁,那会非常精彩。’曹禺院长听了之后,说:‘太好了,我去跟老舍先生说!’于是把这个意见告诉老舍,老舍当时停顿了一下,然后说:‘我过些日子给你们交稿。’就这样,他把《秦氏三兄弟》改成了《茶馆》。”

老舍先生亲自念剧本

蓝天野接触这个戏时,老舍已经将其改编成了《茶馆》。蓝老回忆道:“当时老舍先生来到剧院会议室,给全体演员、导演、舞美一起念他的新剧本。大家都特别兴奋,因为听老舍先生念剧本就是一种乐趣。”

“他一边念剧本,一边讲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特点,连说带比划,讲得有声有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念完后大家群情激奋,都觉得是难得精彩到这份儿上的剧本!老舍先生自己也说:‘《茶馆》里每个人物都是我看过相、批过八字的。’”

老舍念完剧本后,北京人艺当场宣布,决定要开始排演《茶馆》了,大家都可以申请角色。当时的场面是一片沸腾,大家的情绪都非常热烈。

蓝天野记得,当时有人说自己想演某个角色;还有的人说:“如果我能如愿演上某个角色,就请大家去广东酒家吃‘粉果’。”也有人拿不定主意地说:“只要能让我在这个戏里就行,哪怕是没一句话的群众都行。”

当时蓝天野并没有申请角色,他虽然听了剧本儿也极为兴奋,但确实没想好《茶馆》剧本中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中哪个适合自己。没想到公布演员名单时,不仅有蓝天野,而且他还是很重要的角色:秦二爷秦仲义,仨老头儿之一。

不少演员都替他高兴,林连昆说:“蓝天野,你可摊上个有趣的好角色了!”但蓝天野自己却不这么认为:“说实在的,我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自己真不熟悉这样的人物。但能参加这么精彩的一部戏,而且是比较重要的角色,总是好事。”

排练前先去“泡茶馆”

让蓝天野印象极为深刻并且受益终身的,是《茶馆》剧组建立以后并没有马上排戏,而是特意请了老舍先生和研究老北京的专家金受申先生来给大家讲老北京的掌故和风土人情;并且焦菊隐导演还布置演员们先不着急排戏,而是要去体验生活,去了解有关老北京的人和事。

这样的专业态度深深影响了他一生的演艺之路:“我们当时体验生活的时间都超过了排戏的时间。演了这么多年,我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一台戏,要在熟悉生活、体验生活上下那么大的功夫。”蓝天野至今记得,当时老北京的遗迹还有不少,演员们就都下去体验生活。“虽然戏里老裕泰那样的大茶馆没了,但中小型茶馆还有一些,包括一些书茶馆;城里城外城门洞口路两旁,还有各样的生意人,摆地摊的,算命看相的,我们有的还真去算一卦,实际是琢磨他的心思和言谈举止。”

蓝天野还接触了一位让他很感兴趣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家里的各样陈设,仍然像我所见过的那种封建大家族的模样,古董字画,古色古香,极为讲究的家具,而且花鸟虫鱼、养鸽子,养鸟、养蛐蛐……”蓝天野由此体验到了更多人物感觉,“我悟到,秦仲义也是从封建世家冲出来的,这就是那个时代新兴资本家的特征。我开始触摸到自己的角色了。”

中国戏剧的经典瑰宝

蓝天野感叹,焦菊隐导演对《茶馆》这个戏花了极多心思:“第一幕中的八张桌子该怎么摆?这些人物谁都应该坐在哪儿?他就跟舞台美术设计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最后一幕,仨老头的戏很难演,焦菊隐导演专门用一个晚上排这场戏。诱导启发演员找到那种历尽坎坷沧桑,从心底发出倾诉的感觉,从而使这一部作品成为在老舍先生和焦菊隐先生两位大家的引领下,打造出的经典篇章。

《茶馆》首演反响强烈,大家都认为北京人艺出了一个各方面都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的好戏。这也是焦菊隐先生以近现代题材剧目而非古装戏,来探索话剧民族化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老舍听从焦菊隐、曹禺等人建议,写出了《茶馆》这部传世之作;还是北京人艺演员们个个积极主动申请出演剧中角色,热情参与排练演出,都体现出了当时“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氛围。蓝天野感慨道:“原来北京人艺制定的剧目创作方向,是以现代剧目为主。但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来之后,反映在剧目创作上,也是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了。除了老舍的《茶馆》,还有郭沫若的《蔡文姬》,都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推动下产生的,这些作品后来都成为北京人艺保留剧目当中的重点。”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ppt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张

老舍先生与北京人艺演职人员讨论《茶馆》剧本

【百年回眸】

一出戏救活一个戏种

除了话剧《茶馆》《蔡文姬》,著名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还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昆曲《十五贯》,也都是受到“双百方针”影响的文艺演出作品。

1956年4月17日,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浙江国风昆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昆剧《十五贯》。之后,毛泽东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传达“双百方针”时,举了《十五贯》作为文艺“推陈出新”的例子。随之,《十五贯》名声大振。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十五贯》后盛赞该剧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并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5月18日,《人民日报》专门头版头条发表了田汉执笔的社论文章,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称赞昆剧《十五贯》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方针的良好榜样。

而在此以前,浙江国风昆剧团还在为剧团濒临倒闭而犯愁。但就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们的演出不仅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而且在北京连演46场,之后又一路到天津、南京、上海、福建等各地巡演,最后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了彩色的戏剧电影《十五贯》,使其更为广泛流传。1956年底,周恩来总理还专门派上海京剧院到莫斯科去演出,把《十五贯》也带到莫斯科。《十五贯》的成功大大改变了昆曲的地位,昆曲艺人们的地位也提高了。1956年浙江国风昆剧团被改编成了国营剧团,主要演员周传瑛、王传凇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演员,把昆曲表演艺术继续传承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