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历史保护建筑整修后向社会开放,在了解革命历史同时,兜兜看看老建筑,从中了解当年上海的物质生活也是件趣事。这里就参观新闸路·中央军委旧址和四川北路·周恩来秘密居住旧址这两处旧址,说说当年上海此类典型的石库门居住物业房价。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张

作为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重点工程之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2021年5月才开馆,我闻讯后即乘周末休息日去参观。

此旧址在新闸路与大田路交会处·新闸路613弄12号,是栋建于1919年的二层半石库门建筑,1928年至1929年间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曾在此办公。当时也称“经远里”,属公共租界,现旧址纪念馆是将原四栋单开间石库门保留下来,最右那栋是当年澎湃居住工作的旧址。另外两栋合成后以约200平米的展览面积,以图文、实物、视频等形式介绍当年中央军委自成立到1933年1月由上海向江西中央苏区转移的8年间之情况。当时中央军委的工作是对各地武装工农、组织起义、创建军队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常到此地有周恩来、杨殷、彭湃等。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2张

1929年8月24日下午,中央军事部部长、军委主任杨殷,军委委员彭湃、颜昌颐,兵士科科长邢士贞和市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张际春被突然破门而入的租界工部局巡捕和军警抓住后投狱,6天后在龙华将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人杀害。

在走访新闸路旧址时还顺访了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44号。这是栋三层的石库门民居,门前挂有“周恩来同志早年在上海居住和筹划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铭牌,现该楼为一孙姓家人居住,在市文物管理委会核查情况后现已挂牌保护。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3张

这栋单开间石库门是1925年建,当年周恩来二伯父买下为给儿子结婚之用,其后周家亲属也曾来此短住。1931年时任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在沪中共的多个机关遭严重破坏。期间一深夜,周恩来邓颖超以打扮前来敲门,后在此隐居约一个月,再往江西中央苏区转移。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4张

上面说的四川北路·永安里44号;新闸路·经远里12号都是较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单开间的三层(二层半)砖木结构建筑。

那么,上海1930年代的石库门房价是多少?这里就把笔者对此关注所获的数字,罗列如下,或能帮诸位对当年居住物业市价能有个大概的印象。

这里先说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大会址这栋石库门。当年该会址是李汉俊的家,这栋石库门是1920年夏秋时所建,是位陈姓老太出资建造,以此出租收利。在时年法租界建起这一排五联体石库门“正对着马路,门口对面是片菜地”,其后不久李汉俊父亲李书城就租下其中两栋:望志路106号和108号(时年路牌编号)。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5张

解放后1951年,经多方查实此地是当年一大会址,中共上海市委就租下这两处石库门,时年的月租金是“42 .2 折实单位”(注:当年物价不稳,市价多用这样表述) 约合 23元人民新币(注:即第二版人民币)。经修理和翻新后,1952年5月22日由当时的市相关部门出资收购了这两处石库门物业。但是,此处石库门1920年时造价和1955年收购价都无法查获,唯得这1951年时此物业的租赁价。(注:上述数字取自上海作家叶永烈的“红色系列三部曲”之一《红色起点》)

另据1930年代中期时,上海市政府曾与租界工部局合作对当时的公共租界(注:不计法租界)内的民居情况有个调查统计:在当年的公共租界里,五户以上包括九户以上家庭同住一栋房的比例是39.2%!这其中,七户人家共住比例6.91%,九户以上人家共住的是1.15%。要知道,当年上海的居住物业总面积都不大。

这说明,在当年上海公共租界内虽已住房拥挤,但一户至三户独住或合住的比例是40.6%,是主流。而上述两处的单开间石库门建筑则是当年典型的居住物业。大家熟悉的老电影《乌鸦与麻雀》就较真实表现了当年一石库门建筑里数家住户的关系。当然即便是单开间石库门建筑,也有大小、房间多少分别,甚至还有在一二楼间那直不起腰隔层安置住户的!如上海人都熟悉的,在解放前牺牲的杨浦发电厂王孝和烈士(下图),他就曾居住在如此的楼内隔层里!要知道,王孝和当年是在美商杨浦发电厂里工作,相对而言他的收入还算可以了。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6张

下面再大家熟悉的电影《乌鸦与麻雀》来说当年的上海房价(典型的石库门房价)。该电影故事是围绕一栋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房子展开,在这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等可清晰了解到1948年即将解放前的上海,此小楼市价:“顶金”三根大条子,即30两黄金!那么当时30两黄金值多少钱?影片里有说明:当时市价1两黄金可买100担大米。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7张

那么房价“顶金”是啥意思?这就要说到当年上海的租界史了,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并无真正意义的“地权”。所以,租界当局的地产开发多是使用“租地造屋”方式来进行。大小业主也多是以“租地造屋”获得地权来建房。就此地权上所建房屋,在出售时,就多是以“顶金”之称来交易房产的物权。抗战后虽然租界没了,但“顶金”这种交易出价方式仍在民间延习着。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8张

而在1948年上海因处在恶性通货膨胀中,黄金算是交易中最具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当时的上海在房产交易中多以黄金计价。而影片中还有这样一情节:当时在人们大肆投机黄金时,“国民政府”突然宣布对黄金交易另外加收“平衡费”,一下子将每两黄金市价2000元金融券提高到每两6500元! 影片中赵丹饰演的“小广播”原想炒买黄金,顶下这个自住的物业小楼,结果就此连底金都赔光了!而这“小广播”原来的如意算盘是:自己筹措30两黄金顶下小楼,花2两黄金装修后,自己作为“房东”将二楼正房租出收顶金15两黄金,一楼客堂收顶金15两,亭子间收顶金5两黄金··· 这样即可30两黄金回本还能赚上5两黄金!

那么当年黄金市值多少?这么说吧,解放初期,上海为防“投机倒把”曾取缔贵金属(黄金·银圆)的民间交易,当年1两黄金(老秤)银行的收购牌价多年保持在100元(二版人民币)。这就是说,如以此简单的黄金牌价与二版人民币对价,那么电影《乌鸦与麻雀》中的这栋小楼就约3000元人民币。或许有人认为不可信。那么笔者在再举一例说明之:当1950年代初年著名艺人言慧珠从一外籍侨民手中买下华山路·华园·一栋花园小洋楼,花9000元,再花10000元装修,其后搬入寓中居住到1966年文革开始····

历史地看,由于当年市场交易并不充分及其他多种原因下,这期间确实可称是上海房价最便宜的时段···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9张

为方便诸位了解更多当年上海的房价消费水平,这里再介绍当年上海一较高端的物业·淮海坊的居住房价情况。这淮海坊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由教会投资建造,由美商经营,初名“霞飞坊”,此地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当时居民约2000人,平均约每幢居民10人。由于小区有较好规划,周边有都市商业和文化氛围,商贾巨富、军政要人,和文艺界人士多选此为居所, 科学家竺可桢、教育家夏丐尊、电影名流胡蝶、文学家叶圣陶、画家徐悲鸿等曾经居住在此。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0张

30年代初时,此地一栋3层小楼月租是82个大洋。这价在当时很贵,所以住户多殷实的商人、官员、医生、律师等。1936年,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就在萧军帮助下搬至此坊64号,母子住二楼,鲁迅弟弟周建人和夫人住三楼。后周建人搬走,三楼改为收藏鲁迅遗物。

淮海坊多是单开间三层小楼,面积不大。下图是与巴金故居相邻的56号,这是新中国首任上海市副市长、爱国人士盛丕华故居。笔者曾走入此楼一层拍摄的图片(工人当时正在装修),可见这单开间的客厅不大,而小院的一半(下图左侧)因为被业主自行搭建出一带淋浴功能的小间,进门时更显拥挤,客厅也因此显得有些昏暗。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1张

下图是相邻59号巴金故居。巴金当年并非占有全楼,而是居住在三楼。他1937年到此居住,住了18年,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长篇小说《春》、《秋》和小说《寒夜》就是在此完成。59号楼现有“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铭牌。除巴金住三楼外,当时二楼一楼则居住另一家庭:索非(当时的著名出版商)。1955年9月,巴金才搬去武康路居住。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2张

当然,上述人物当时已是上海滩文艺界中的大腕或成功人士,昔日还没出名冒头的文青们居住情况则是另一状况。

早年在沪投身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多在“新式里弄”租房。1934年,时任左翼文联负责人的胡凤与梅志同居就租借在巨赖达路采寿里(注:今巨鹿路383弄)的一间房内,月租13银圆。1935年底又搬入威海卫路芸兰坊一前楼2楼带亭子间的房子,月租是20银圆。这已不算差了。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3张

上图是如今的“采寿里”,也就是所谓“新式里弄·石库门”。这一带现许多已被拆迁,能保留住这样风貌的已不多见了。

相比1928年时,丁玲和胡也频初来上海时为省钱,他们夫妇和沈从文三人在法租界·善钟路(现常熟路),拼租一间房住:晚上沈睡床,丁和胡睡则地板。而这种夫妇与人拼租一间房在当时绝非个例,甚至还有两家人带孩子拼租一起的!当年,这类住房内多没卫生、厨房等设施,用水得用桶拎来的,居住条件远不及现在的“群租房”。

而时年一中学教师月薪约三、四十银圆。据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界上相关经济部门的计算,当年上海五口贫困之家,每年约四百元即可维持基本生活。

鲁迅在人们熟悉的大陆新村居所前的1930年5月到1933年4月,曾居住在虹口·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现北川公寓)A三楼四号。1930年4月8日,他在日记里写道“下午看定住居,顶费五百,先付以二百。”5月18日“付新屋顶费三百。”5月12日“夜同广平携海婴迁入北四川路楼寓”。用500大洋为租房顶金,这可不是小钱!这里有个情况要说明一下:1929年时,鲁迅在郁达夫、林语堂等人调停下,追回北新书局克扣其版税2万之巨!分两年兑现。这是有实证记录的数字,在1929-1930年间,鲁迅的总收入达35000多元!这也是鲁迅经济上最富裕的时期。

中央银行旧址_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第14张

此公寓楼(见上图)是1928年英商建造的,建筑面积5千多平米。鲁迅在此居住时共发稿作品和译著170多篇,如《为了忘却的纪念》、《论第三种人》、《友邦“惊诧”论》等。

当年该公寓住户多外国侨民,许广平在回忆录称,日军搜查公寓时说:“这里只住有我们中国人一家,其他都是外国人……”1933年4月11日,鲁迅迁居大陆新村。

由此可见,三十年代在上海租房不是件容易的事。房租很贵,想租房,还得付给前任房客或房东一笔可观“顶费”,也就是转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