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叫地震。2.最高不超过10集。(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智利大地震,9.5级)3.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4.①动物乱跑,乱叫,如狗、猫、大象等,冬眠的蛇出了洞。②井水异常,波纹不定。③有地光现象。④有地震云生成。5.①在学校:老师组织大家迅速撤离,师生井然有序的撤离到宽敞的地方,如操场等地。 ②在家里:有时间跑下楼的话,就要立即下去,如果无法快速下去,就要躲到面积小的房间(拐角处),用物品挡住头部。 ③在商业广场:不要与众人拥挤,告诉大家不要心慌,排队快速撤离。(也可砸玻璃逃离) ④在电影院:要避免被他人挤到(因为电影院较暗),通常电影院有多个出口,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出口逃生。6.①自救方式:不要慌张,一定要避免自己昏过去,保存好体力(如果身旁有食品,要合理分配),等待救援。 ②营救方式:如果可以将废墟搬开(如:板砖、挖土)那就要尽量去做,如果无法办到,那就要在废墟外积极鼓励被困的同学,通知营救队伍。7.如果重新进行,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应在建筑原有的基础上,多建立一些防意外灾害的措施(如:加固房屋,提高房屋的防震质量等)。8.传染病:有四类:第一类是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灾区群众要注意预防。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麻疹和风疹现在正处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类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地震后人员接触频繁,同时,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特别是一些灾区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往往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容易引发红眼病的暴发。 第四类是可能出现的乙脑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区乙脑疫情高发的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影响人的中枢系统,致死率高,容易导致痴呆等后遗症,需高度关注。 预防:①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应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 ②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 ③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 ④搞好饮水安全工作 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9.这个吗?自己想想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活动目标——1、理解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常识。2、培养安全自救的意识。活动准备:1、地震录像片2、地震后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导入,让幼儿观看地震录像,引出活动主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你们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吗?(地震)2、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地震?小结:视频里面的地面剧烈的摇晃,移动,房屋一间一间的倒塌,人们纷纷窜逃,哭声喊声连成了一片。二、引导幼儿理解地震的含义1、怎么会发生地震呢?那是因为地壳在运动,使地面迅速发生颤动!2、你们知道地震时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的表现叫地壳,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不停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壳在运动呢?那是因为他运动的慢,如果他运动力气过大、过猛,地壳上的岩层就经受不住里的冲击发生断裂,于是出现了地震!3、你们遇到过地震吗?你在哪里见过地震。小结: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但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大地震比如我们中国唐山市在1976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2008年在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国外也经常发生地震,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震惊全世界的9级大地震!4、地震时有什么景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老师结合图片讲述)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 这这几次大地震中,摧毁了所有的房屋!(2) 地震还造成了山体滑坡!(3) 造成了桥梁中断。(4) 压死压伤了许多人(5) 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成了孤儿!三、引导幼儿学习自救的方法!1、地震是分等级的,当大地震时地面、房屋明显的摇晃,不要多久就会山崩地裂!如果是小地震的话,我们就会感觉有一点点的震感,一般不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如果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你们会怎么做呢?小结:1、当发生大地震时,能跑就跑,“跑”是在地震发生初时,而且一定要跑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广告牌、电线杆等东西,以免倒下来时被砸到,跑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头,保护好头部。3、要是在短时间内跑不了,来不及跑了呢?那就“躲”,一定要躲在家中最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厨房,结实的桌子下、床下等,切断电源、关掉煤气,等到地震过后及时撤离。4、地震真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其实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小结:像前段时间发生的日本的9级大地震,日本的科学家们就预测出来了,他们知道在几月几日在什么地方会发生地震,所以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大的减弱了人员伤亡!而发生在我们中国的那几次地震呢!我们国就没有检测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学还没有日本那么发达!所以孩子们要从小热爱科学,认真的学本领,长大以后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四、地震游戏演习1、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等一会儿我们听到地震的声音的时候孩子们就藏好小椅子,抱着头有顺序的的排着队伍,跑到下面操场的空地上去!跑的时候一定不能推,不能挤!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这段为划线部分)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1、依据本文的介绍,请说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2、作者在写了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后,为什么又写了“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样一段话?(3分)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答案:  1、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  2、一方面补充说明地震发生的其它原因,使说明更加全面,使文章更加严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  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句话把震源比作木棒的破裂处,把地震比作我们折断木棒时感觉到的振动,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科学道理,形象生动,显得通俗易懂。  4、“可能”表明是一种推测,与目前的科学认识状况相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 90% 以上。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 左右。 3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一直是人类恐惧又无法攻克的难题,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就是构造地震。那么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要先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而构造地震又称断层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地壳板块互相挤压,导致板块内部存在或拉伸或挤压的内部应力,当某一天这个应力超过板块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地面就会被拉开一条裂缝或者突然向上折叠并崩开,就发生了地震。人为活动比如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也会引起地震。岩浆活动、气体爆炸也可以引起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作者:郭德胜。引言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近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另注: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另据百度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刊原版http://www.doc88.com/p-9425604028380.html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