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tíng)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幺,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chàng)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是怀念母亲吗,课文主要内容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第六课: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第七课:这篇课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第八课:这批那可问详细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展示了我国地方民居的多姿多彩,体现了民居本身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九课:这篇课文的作者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的对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民风民俗加以说明,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性格的赞美与歌颂。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本第6课内容 第1张

上百度搜吧

你要看还是怎样?你厦门的吗要看的话进这个网址有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s/dzkb/ 不好意思,可以下载都是不可能有的,除非自己制作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本第6课内容 第2张

就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文章就是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如何爬墙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应该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文章就是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如何爬墙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